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幾點理解及認識
這種結構相比集中式處理的系統具有以下明顯的優點:
(1)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設備故障只影響局部,即將‘危險’分散,當站級系統或網絡故障,只影響到監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護、控制功能在段級仍可繼續運行;段級的任一智能單元損壞不應導致全站的通信中斷,比如長期霸占全站的通信網絡。
(2) 可擴展性和開放性較高,利于工程的設計及應用。
(3) 站內二次設備所需的電纜大大減少,節約投資也簡化了調試維護。
3.2 基本的模式
1).基本配置:
(1) 集中處理集中布置:將集控式屏、臺都集中布置在主控制室。
(2) 分布處理集中布置:將分布式單功能設備集中組屏仍集中布置在主控制室。
(3) 分布處理分散布置:將分布式單功能設備布置在一次設備的機柜內或采用就地就近組屏分散設置的方式。
2).基本模式:
(1) 對于新建變電站的自動化系統的設計方式:
A.對于容量較大、設備進出線回路數較多、供電地位重要且投資較好的變電站,可采用分層分布式結構的雙機備用系統,輔之相應的保護、測量、控制及監測功能,并完成遠方RTU的功能。
B.對于容量較小,主接線簡單,供電連續性要求不高的變電站,宜取消常規的配置及前置機,采用單機系統,完成保護、測量、控制等功能的管理,并完成遠方RTU的功能。
(2) 對于擴建及改造現有的按常規二次系統設計的自動化系統設計方式:
A.改造項目可采用新配置的具有三遙(或四遙)功能的RTU,完成對老站保護動作信息、設備運行狀態及部分功能的測量,并對原有的常規二次設備進行必要的改造或RTU增加數據采集板,使之能與增設的自動化設備構成整體。
B.當擴建項目的范圍較大,用戶對自動化的要求較高,投資又允許時,通常采用自動化系統方案。
4. 幾個問題的認識及探討
4.1 變電站自動化的基本概念
變電站自動化是指應用自動控制技術、信息處理和傳輸技術,通過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或自動裝置代替人工進行各種運行作業,提高變電站運行、管理水平的一種自動化系統。變電站自動化的范疇包括綜合自動化技術;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是指將二次設備(包括控制、保護、測量、信號、自動裝置和遠動裝置)利用微機技術經過功能的重新組合和優化設計,對變電站執行自動監視、測量、控制和協調的一種綜合性的自動化系統,它是自動化和計算機、通信技術在變電站領域的綜合應用。其具有以下特征:
1).功能綜合化:是按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運行要求,將二次系統的功能綜合考慮,在整個的系統設計方案指導下,進行優化組合設計,以達到協調一致的繼電保護及監控系統。‘綜合’(INTEGRATED)并非指將變電站所要求的功能以‘拼湊’的方式組合,而是指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達到整個系統性能指標的最優化。表現在:
(1) 簡化變電站二次設備的硬件配置,盡量避免重復設計。如遠動裝置和微機監測系統功能的重復設置,沒有達到信息共享。
(2) 簡化變電站各二次設備之間的互聯線,節省控制電纜,減少PT、CT的負載。力爭克服以前計量、遠動和當地監測系統所用的變送器各自設置,不僅增加投資而且還造成數據測量的不一致性。
(3) 保護模塊相對獨立,網絡及監測系統的故障不應影響保護功能的正常工作;對于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變電站,由于其重要程度,應考慮保護、測量系統分開設置;而對于110kV以下低壓變電站,就目前的技術應用水平及工程應用角度而言,可以考慮將保護與測控功能合為一體的智能單元,這樣不但利于運行管理及工程組合,而且降低投資成本。
(4) 減少安裝施工和維護的工作量,減少總占地面積,降低總造價或運行費用。
(5) 提高運行的可靠性和經濟性,保證電能質量。
(6) 有利于全系統的安全、穩定控制。
2).系統構成的數字化及模塊化:保護、控制、測量裝置的數字化(即采用微機實現,并具有數字化通信能力),利于把各功能模塊通過通信網絡連接起來,便于接口功能模塊的擴充及信息的共享。另外方便模塊的組態,適應工程的集中式、分布分散式和分布式結構集中式組屏等方式。
3).操作監視屏幕化:當變電站有人值班時,人機聯系在當地監控系統的后臺機(或主機)上進行,當變電站無人值班時,人機聯系功能在遠方的調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的主機或工作站上進行,不管那種方式,操作維護人員面對的都是CRT屏幕,操作的工具都是鍵盤或鼠標。
4).運行管理智能化:體現在無人值班、人機對話及操作的屏幕化、制表、打印、越限監視和系統信息管理、建立實時數據庫和歷史數據庫、開關操作及防誤操作閉鎖等方面,能夠減輕工作人員的勞動及人無法做到的工作。
4.2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站內通信網絡的建立
變電站內傳送或交換的基本信息有:測量及狀態信息;操作信息;參數信息。根據信息傳送的性能要求,大致可分兩類考慮,一類要求實時響應較高的信息,如事故的檢出、告警、事件順序記錄和用于保護動作的信息,要求傳送速度較高;另一類是對時間響應要求不高的信息,如用于錄波、記錄及故障分析的信息,可允許較長的傳送時間。對于不同的數據亦有不同的安全性要求,站內通信網聯系站內各個智能單元、后臺監控及遠方通信裝置,是整個系統的關鍵,根據實際系統結構及工程實際需要,大致按以下原則考慮:
1).電力生產的連續性和重要性,通信網的可靠性應放在第一位.一方面應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以滿足溫度、濕度和電磁干擾等環境要求,另一方面應考慮備用措施。
2).站內通信網應根據通信負荷的特點合理分配,保證不出現‘瓶頸’現象,通訊負荷不過載,對于大型變電站考慮100~256個負載節點,一般中小型變電站考慮不超過60~100個負載節點。通訊距離設計考慮不超過1kM.。
3).站內通信網應滿足組合靈活、可擴展性好、具有較好的開放性以及調試維修方便的要求。宜采用總線形網絡。
4).通信媒介的選用原則是盡量采用光纖,考慮到工程的經濟性,仍可采用電纜作為主要的通信媒介,但電纜接口一般設有隔離變壓器,以抑制共模干擾.
5).站內通信網的協議及規約應盡量符合國家及國際標準.
6).站內通信網的站級通信網由于處于較佳的運行環境,其信息流較大(分布式集中布置),故可采用高速網;段級通信網根據實際工程需要,并且可能處于運行環境比較惡劣(分布式分散布置),因實際的信息量不是很大,可考慮慢速網(如現場總線或485通信方式)的環境。
4.3 實際工程設計的考慮
為了使實際工程工作可靠,維護方便,擴展靈活,易于用戶操作和管理,在系統不同的層次,需解決不同的問題。
1).前置智能單元
前置智能單元是系統的基層,執行系統最基本的功能,如保護、測量、控制等。我們希望這些基層模塊盡量不受網絡狀態的影響,特別是繼電保護裝置,要求在無網絡的狀態下能完成保護的基本功能,因此在設計基層裝置時,盡量采用自成一體的辦法。
為了提高基層功能模塊的質量,盡量采用通用化的模塊,因此硬件平臺的模塊化設計,在基層尤為重要。本著這種思想設計出有限品種的模塊,拼裝成不同的功能裝置,這對模塊設計成本的降低、生產的組織等均具有好處。
在實際應用中,為了減少基層模塊軟件對工程的依賴性(即工程有關部分的軟件),一種辦法將與工程有關的軟件改成系統配置文件存于可擦寫的存儲器內,另一種辦法是將與工程有關的(例如通信規約)軟件用一個獨立的模塊來實現。
2).網絡通信層
為了保證網絡層的完好,應該注意對網絡層的監視,這可以從后臺和前置兩個層次來實現,在硬件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可以采取兩個獨立通訊網絡工作,或同時工作,或者互為備用。
3).后臺監控
后臺監控的操作、管理、維護是系統中用戶最關心的問題,為了減少用戶對廠家的依賴,在后臺軟件的設計中特別要注意人機界面的友善性,操作要方便、易學、易懂,功能的開放性,當系統中功能模塊的增加和減少或具有不同通信協議規約的設備加入,后臺監控系統應能方便的增加及刪除,操作也簡單明了,不至于遇到上述問題時要修改后臺軟件。

責任編輯:電力交易小郭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我國電力改革涉及的電價問題
-
貴州職稱論文發表選擇泛亞,論文發表有保障
2019-02-20貴州職稱論文發表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首屆全國電力工業 特約專家征文
2019-01-05電力設備管理雜志 -
國內首座蜂窩型集束煤倉管理創新與實踐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電線電纜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變壓器互感器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低壓微電網并網一體化裝置技術規范》T/CEC 150
2019-01-02低壓微電網技術規范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建議收藏 | 中國電價全景圖
2020-09-16電價,全景圖,電力 -
一張圖讀懂我國銷售電價附加
2020-03-05銷售電價附加
-
電氣工程學科排行榜發布!華北電力大學排名第二
-
國家電網61家單位招聘畢業生
2019-03-12國家電網招聘畢業生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讀者俱樂部會員招募
2018-10-16電力設備管理雜志